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动态> 校园文化> 正文

重大物理学子“三下乡”:探寻沙海绿洲的秘密

作者: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2年08月15日

华夏儿女多奇志,敢叫沙漠换新颜。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美丽中国”的执政理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2022年8月,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沙海寻绿”实践团一行4人来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走进沙漠绿洲,参观学习民勤县防沙治沙经验成果,深入感受民勤人民“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

89日,实践团成员前往民勤县薛百镇,通过参观民勤防沙治沙博物馆、组织座谈会、观看防风治沙纪录片等诸多方式,深入了解了民勤县治沙历史、治沙方式以及治沙成果。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到,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危,影响着甘肃兰州、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的大气环境。民勤县曾经大湖广布,但伴随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化,民勤县人民的母亲河——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锐减,群众不得不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维持农业生产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全县先后打井一万多眼,并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无序地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升高,水质恶化;同时也导致了民勤县长期以来营造的防风治沙林枯萎衰败,防护功能不断下降,风沙每年迅速逼近绿洲。1993年和2010年,民勤遭遇两次特大沙尘暴,风沙遮天蔽日,杆倒线断,阻路埋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

民勤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式,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绿洲民勤,危在旦夕,拯救民勤,刻不容缓。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221月,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治理示范区考察并指示:防沙治沙是改善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大事,国家将继续支持、加大投入;温家宝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先后于2001年、2007年作出指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在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勤人民发扬苦干实干、改革创新精神,不仅采取人工造林、草方格治沙、工程压沙等传统压沙方式,还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大力推广“麦草沙障+落水栽植梭梭”“砂石滩地开沟+落水栽植”等新型治沙模式。

通过多年的努力,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龙王庙等大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成功阻击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成员们了解到,在民勤治沙过程中,涌现出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治沙穷沙”的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立身荒漠、刻苦钻研的甘肃治沙理论奠基者郭普;十五年如一日,饮风唑沙,奔走在治沙前线的薛万祥等治沙英雄。正是因为有这些义无反顾地走向漫漫治沙路、用心血汗水亮丽脚下土地的治沙英雄,民勤县生态环境才能不断改善、使沙漠变为绿洲。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在留言册上写下“向民勤防沙治沙英雄学习!”的字样,以此来表达对民勤县人民实现治沙传奇的敬佩。

图为实践团寄语

  人进沙退,绿色重现

  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还前往了民勤县青土湖、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红崖山水库、民勤县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参观调研,在重现往日波光粼粼景象的青土湖、在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的湿地公园、在“瀚海明珠”红崖山水库、在凝聚着无数治沙人智慧结晶的民勤县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成员们切实感受到了民勤县生态环境的改善。


  勇担重任,砥砺前行

bat365官方网站登录以“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为校训,这也与民勤县“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防沙治沙精神不谋而合。通过本次实践,成员们感触良多。实践团成员范凯表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看到了民勤县多年来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并体会了农民百姓防沙治沙的艰辛。他们长年面对风沙的侵袭,不畏困难,每年都站在治沙的第一线,让我深刻认识了生态改善的来之不易。”方立昊同学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我充分认识了家乡的生态环境现状,了解了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措施,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